当前位置SSSSSSSSSSSSS118kj:首页 > 1988年开奖记录 > 第056期开奖结果 > 同期历史事件
中国核潜艇成功在水下发射运载火箭
1988年9月27号,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火箭成功。潜艇发射火箭需要采用固定燃料火箭。在此之前,我国研制的固体燃料火箭已经越过陆基火箭阶段,开始直接研制适用于潜艇水下发射用的固体燃料火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代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副总设计师陈德仁当时主持了火箭的研制工作。
那个时候,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固体燃料火箭已经达到相当水平,而我们国家的研制队伍才刚刚组建。这支队伍由黄伟禄、陈德仁等老科学家牵头,从大专院校挑选了400多名优秀毕业生加入了进来,航天伺服技术专家,第一次水下发射试验火箭设计人员陈孟荦就是毕业那年参加这项工作的。
当时我们国家整体科研技术条件薄弱,外国又对我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在火箭的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研制人员都要从头开始去探索,特别是水下发射摆在科研设计人员面前的是全新的课题。陆地上它的发射点是固定的,到艇上,艇上的发射点是变动的,位置变动了,偏航角、摇摆角、纵倾角、升沉角都是变动的。实施水下发射火箭,关键问题是摸清火箭在水中的运动和出水后的姿态变化规律。
80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是当年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他回忆说,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法国、英国掌握了潜射导弹的技术。地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如果有了在海底能够任意游弋的潜艇甚至核潜艇作为发射平台,其战略意义非同寻常。设计人员通过上千次的试验,不断地解决火箭从水下发射给总体和各分系统设计带来的一系列特殊的问题。
原来,潜艇当时虽然预留了发射筒,但是按照这个尺寸的要求,火箭上需要的一些元器件就装不进去了,而让这些元器件都变小,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在各系统、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下,元器件小型化的任务最终完成。作为发射火箭的平台,为了保证火箭落点的精度,潜艇稳定性非常重要。
当时美国人宣称,他们的第一条导弹核潜艇“华盛顿号”为此安装了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利用陀螺的高速运转使核潜艇保持平稳。而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根本没有能力造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而且即使造出了,潜艇上必须要增加一个很大的舱室,难度也不小。到底需不需要安装大陀螺?当时这个问题争论了一段很长的时间。黄旭华等设计人员坚信,只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就不会出错。最后聂荣臻元帅同意了他们的想法,后来的实践证明,不用安装大陀螺,我们的火箭发射落点也非常地准确。
研制人员就是这样靠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通过一系列陆上弹射实验,研制人员最后确定了水下发射火箭的发射方式——冷发射方式,也就是用高压燃气将火箭弹出发射筒,这个时候火箭点火的时机就关系到水下发射最终的成败。点火点得太早就有安全问题,(万一爆炸了)就是说影响到这个船的问题、艇的问题。假使说点火太晚了,这个产品(火箭)就歪得太厉害,歪得太厉害拉回来就肯定要碰到一些困难。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火箭从水下发射究竟什么时候点火是最安全可靠的呢?大概就是在火箭出水六米左右,加减一米,五米到七米,在这个时间把火箭点着,发点火信号是在水底下。但是发出信号后马上产生推力,(离燃料)还有点时间,等到出推力的时候,产品(火箭)已经在空中了,它能够产生控制力,但是安全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钱学森就讲,这个火箭型号难度很大,这个是集尖端科学技术之大成,这个话说得这么重,那我们听了心里热乎乎的。
1981年6月,地面发射台的飞行试验,1982年1月和4月的地面发射筒的两次飞行试验全部获得成功之后,1982年10月12号,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在我国固体燃料火箭技术发展史上又揭开了新的一页。这让全世界都睁大了眼睛。
像美联社、法新社、合众社、日本共同社包括东南亚的一些报刊都纷纷转载我们新华社发的这个消息,纷纷发表评论,他们一是感到非常惊讶,第二个他们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取得这样的成就表示钦佩。
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凝结着科学家、技术工人和水兵们所付出的心血。用当时最简陋的条件实现最尖端的科技,依靠的正是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