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SSSSSSSSSSSSS118kj:首页 > 2013年开奖记录 > 第083期开奖结果 > 同期历史事件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通过并公布

    2003年7月21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签署第2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内容如下: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已经2003年7月16日民政部第三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

    第三条,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下列情况:

    (一)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

    (二)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

    (三)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

    (四)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戚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五)随身物品的情况。

    第四条,救助站应当向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告知救助对象的范围和实施救助的内容,询问与求助需求有关的情况,并对其个人情况予以登记。

    第五条,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应当及时安排救助;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对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站应当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况。对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不予救助。

    第六条,受助人员不得携带危险物品进入救助站,随身携带的物品,除生活必需品外,由救助站保管,待该受助人员离站时归还。

    第七条,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制定救助站受助人员的作息、卫生、学习等制度。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规章制度。

    第八条,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食物和住处,应当能够满足受助人员的基本健康和安全需要。受助人员食宿定额定量的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商财政部门具体规定。

    第九条,受助人员在站内突发急病的,救助站应当及时送医疗机构治疗。救助站发现受助人员患传染病或者为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送当地具有传染病收治条件的医疗机构治疗,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采取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

    第十条,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提供的有关情况,及时与受助人员的亲属以及受助人员常住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该地的公安、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核实情况。救助站发现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的,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一条,受助人员返回常住户口所在地、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时没有交通费的,由救助站发给乘车(船)凭证,铁道、公路、水运等运输单位验证后准予搭乘相应的公共交通工具。救助站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受助人员的亲属及前往地的有关组织、所在单位。

    第十二条,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对受助人员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行动不便的人,救助站应当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接回;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省内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

    第十四条,对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但可以查明其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受助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行动不便的人,省内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

    第十五条,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因而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由救助站上级民政主管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安置。

    第十六条,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的,应当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开救助站,须经救助站同意。受助人员擅自离开救助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七条,救助站已经实施救助或者救助期满,受助人员应当离开救助站。对无正当理由不愿离站的受助人员,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八条,受助人员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乡级、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返回的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讨;对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责令其履行抚养、赡养义务;对确实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安置。

    第十九条,受助人员在救助站期间应当遵纪守法,不得辱骂、殴打救助站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受助人员,不得破坏救助设施,不得毁坏、盗窃公私财物,不得无理取闹、扰乱救助工作秩序。对受助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制止;受助人员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或者发现受助人员有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报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救助站应当将受助人员入站、离站、获得救助等情况如实记载,制作档案妥善保管。

    第二十一条,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救助管理办法》第十条、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违反规定的,由该救助站的上级民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的领导和监督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监督救助站落实救助措施和规章制度;

    (二)指导检查救助管理工作情况;

    (三)对救助站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四)调查、处理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问题;

    (五)帮助救助站解决困难,提供工作条件。

    第二十三条,救助站的上级民政主管部门不及时受理救助对象举报,不及时责令救助站履行职责,或者对应当安置的受助人员不报请当地人民政府予以安置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本实施细则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2003年7月22日,民政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贯彻落实《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履行人民政府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高度,认真学习宣传好、贯彻施行好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回良玉指出,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决定废止旧的收容遣送办法,制定公布了新的救助管理办法,把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这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救助管理办法的公布施行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依法治国、坚持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对于保障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回良玉强调,施行新的救助管理办法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二要依法认真界定救助对象;三要既搞好救助,又要加强管理;四要政府、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相结合,共同做好救助管理工作。他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县级以上政府都要建立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密切配合,狠抓落实,确保救助管理办法落到实处。各级民政部门要尽职尽责,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同时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各级公安、财政、卫生、铁道、交通、城管等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对这项工作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